[邯郸新闻]在邯郸县尚璧镇徐许庄村,有一个让村里人羡慕的43口人幸福大家庭。与其他家庭儿孙结婚后分家各过不同的是,这个大家庭40余年来从未分家,全体成员用分工加合作的生活方式,实现一大家子的共同富裕。记者日前来到徐许庄村,体会了这个大家庭的传统家风。
在这兄弟、妯娌、侄子、侄女、孙辈共同生活的一大家子中,年龄最大的要数64岁的大哥许文英和61岁的大嫂刘凤芹,年龄最小的则是刚满6个月的孙侄女。大嫂刘凤芹是许家公认的“女掌门人”。
1973年,当时只有20岁的刘凤芹嫁到许家,上有年迈的公婆,下有6个弟弟妹妹,全家人挤在两间土坯房里生活。作为大儿媳妇的她,看着弟弟妹妹吃苦受冻,心疼得直掉眼泪。她立志再苦再难,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。她起早贪黑,伺候公婆,抚养年幼的兄弟们。
1976年,刘凤芹的公公去世。临死前,老人家对刘凤芹说:“咱一大家人就靠你了,就盼望着以后这几个弟弟每人能有1间房住,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刘凤芹带领全家人种地、卖馒头、卖豆腐……没日没夜、里里外外操持劳作,攒下钱供6个弟弟妹妹上学。
俗话说:“树大分枝,人大分家”。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,婆婆劝她单过,她却一直不肯。
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,许家人也从中寻到了发家致富的商机。经集体商量,他们开起了村里的第一个香油坊。人多力量大,靠着全家人的分工合作,香油坊第一年便有了收益。此后,靠积累的资金陆续购置了8辆大车跑运输,开办了“大蒜加工厂”,每年总收入几十万元。
据刘凤芹介绍,家庭成员各尽所能,分工明确:有管理厂子的,有跑市场销路的,有跑运输的,有负责农田活计、操持家务、照管孩子的……无论岗位如何,都参考“工分制”给大伙儿记工发工资,而集体资金用于再投资再生产。
几十年过去了,许家盖起10余处新楼房,平均每户都有至少5间房子。兄弟们之间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,但从来没有红过脸、吵过架,有事大家一起商量,就像燕子衔泥筑巢,齐心协力经营着这个大家庭。
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峰说,随着时代变迁,原有的四世同堂、三世同堂现象日渐减少,当代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悄然改变,家庭呈现出小型化,聚少离多。而许家几十年不分家,互敬互爱、和睦共融,诠释了可贵的人间真情,也是德孝为先的生动典范。